close

DSCF1695.JPG 

從和果子工坊出來後
我們繼續沿著中央路-金城路騎到三峽老街
好遠喔~~~
而且重車又多
超危險!!

DSCF1709.JPG   

我們把車停在長福橋前
一過橋
就可以看到清水祖師廟

DSCF1691.JPG

這間祖師廟可是與艋舺和淡水並列的台灣三大祖師廟
而且歷史超~悠久
從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 由來台的安溪人籌建
之後再慢慢的改建成現在這個樣子

DSCF1692.JPG 
從二樓拍攝就可以看出雕塑的精細度~

從組師廟出去右轉
穿過攤販區
就可以看到老街了

DSCF1694.JPG 
老街的入口處是間很有fu的派出所
這間應該可以列為台灣有特色的派出所之一吧~
語老街的建築融為一體
而且圓形的設計
不會給人有死板板嚴肅的印象

DSCF1698.JPG 
派出所對面有一口清朝到現在的活水井
在店家的旁邊
如果不注意的話
很容易就會忽略這個古蹟
這口井現在還是有水冒出來喔~
只是怕危險
上面已經用玻璃封起來了

老街外的地板上蓋有刻著三峽特色的水溝蓋
所以要注意腳邊喔~
DSCF1713.JPG DSCF1704.JPG

連門牌都做的超有特色~
DSCF1702.JPG


老街的走廊採拱門設計
紅磚瓦混合著水泥的復古感
讓人好像回到民國初年的時候~
只不過之前的商行已經改成現代化的店家了
DSCF1697.JPG   

DSCF1708.JPG

在大家的錢只能夠蓋平房或是兩層樓的時代
洽和油行蓋了一間超豪華
唯一擁有三層樓 五個拱門門面的"豪宅"
這在當時已經算是大戶了!!
當年李家經營油行生意
採進步機械操作
「洽和」出產的花生油、茶油、麻油遠近馳名
常年油香四溢
生意興隆
連大溪人都來此採購
屋後原為油車間
前方也作茶行
為大正年間三角湧街最大的油行
DSCF1707.JPG


三峽老街裡
也有許多街頭藝人
像這個就是表演"陀螺空中定點"
他好像有上過"我猜"?
不過一次成功演出通常都要有好幾次失敗
他也不是一丟就會停在盤子上的
通常要都好幾次才會有一次剛好在盤子上
不過對我們這先不會丟陀螺的人來說
他已經很強了
DSCF1706.JPG 

跟著主人來表演的貓
不過牠超慵懶的
主人在他小提琴賺學費
他卻在那裡睡他的
也算是一種放鬆吧= =
DSCF1714.JPG 

三峽的伴手禮就是金牛角拉~
出了祖師廟後就可以看到很多間在販售金牛角的
街上滿滿的都是奶油味
(不過聞久了會覺得噁.....)
每間都說他們是創始
其實吃起來都差不多啦~
DSCF1722.JPG 
 
出了老街可以到河堤邊走走
這裡的水很清喔~
看的到裡面有很多魚
DSCF1724.JPG

岸邊的景色也不錯呢~
很適合去散心
DSCF1726.JPG

可是有人偏偏要在這裡吃香腸破壞氣氛= =|||
DSCF1727.JPG

河中的魚之多
讓許多居民喜歡在這裡垂釣
橋上還特地設了"賞魚亭"
(送你兩隻嘟嘴魚)
DSCF1734.JPG 

三峽舊稱「三角湧」,三角湧庄之名始見於嘉慶八年(1803),形成街肆後以土名『三角湧街』相稱。「湧」的台語意思是「水起浪」的意思。因為三峽位於大漢溪匯納橫溪、三峽溪的地方,是一塊三角形平原,上述三條河流在此匯集,溪流激盪,所以稱為「三角湧」。民國九年時,改為三峽而沿用至今。

乾隆末年、嘉慶初年間三角湧地區人口聚增,農產亦增,漸漸形成街肆,商業日漸興盛,三角湧溪昔有航運,可通行中小型帆船,三角湧市街成為附近聚落農產與日用品交易買賣的集散地,碼頭所在的位置據推測應在上帝公廟(宰樞廟)前方。台灣北部在同時商人紛紛湧至,他們由大陸各大港購入台灣所需的物品,並在台灣採購各種農產品輸出到大陸。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朝開放八里坌港,北部商業開始興起,艋舺以優越的水運條件成為台北盆地貨物的集散中心。大菁 是淡水河流域最早的大宗經濟作物,大菁是一種染料植物,當時一般百姓穿的布衣便是由大菁所製成的藍色染料所染的,三角湧所產的大菁可經由水運輸出,又有清澈的河水可供漂洗染布,這些有利的條件帶動了三角湧染布業 的興起。此外,道光年間世界市場對樟腦 的需求增加,三角湧附近丘陵地開始有樟腦的採製,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外商更直接到產地之一的三角湧收購樟腦。同治年間,英商到台灣北部丘陵地調查土質與氣候,發現十分適合茶樹 的栽培,因此自福建泉州安溪運進茶苗,鼓勵植茶,三角湧附近的丘陵地茶園迅速擴展,茶葉採收後多由茶農自行加工成粗茶,以三角湧街為集散地,透過街上的中盤商以船運沿淡水河而下,送到大稻埕精製,由淡水港銷往國外。在清末陸續興起的大菁、染布業、樟腦、茶葉的帶動下,三角湧街的商業繁盛一時,街市規模也快速擴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憶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